深情写在大地上/人民日报出版社


著作者:人民日报社文艺部

推荐机构:人民日报出版社

1.jpg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奋斗在各自岗位的新时代劳动者积极向上的面貌,也呈现了近年来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名家大家和普通人对日常生活小事的感悟,代表着当代散文的发展风貌和创作水平。

内容简介

《深情写在大地上-人民日报2020年散文精选》精选《人民日报》副刊2020年发表的散文、随笔近百篇结集而成,主题名采用同名散文“深情写在大地上”。

《深情写在大地上-人民日报2020年散文精选》分为如下几辑:“脱贫攻坚”展现了催人奋进的脱贫攻坚事迹;“人与城市”折射了中国当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遇见美好”展现了奋斗在各自岗位的新时代劳动者的面貌;“生态与旅游”将广阔中国的壮丽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乡土与美味”则通过家乡美食、特产展现作者与家乡不解的情缘。2020年散文精选内容丰富,文坛宿将王蒙、铁凝、蒋子龙、梁衡、何建明、肖复兴等人的作品悉收其中,代表着当代散文的发展风貌和创作水平。

作者简介

人民日报文艺部,系人民日报主管文艺、发表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文艺动态的部门。自2009年起,文艺部开始编选每年发表在副刊上的大家散文,集结成书,以飨读者。

精彩书摘

剪窗花过年

肖复兴

过春节,一般年前最忙。到大年初一,人们就可以尽享清福,阖家欢乐了。年前,男主人、女主人都要外出忙着采购年货,一些妇女和孩子留在家里,洒扫庭除之后,围坐在炕头和桌前,开始剪窗花了。

这样的风俗,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剪出的窗花贴到窗上,和大门两旁贴的春联、大门中央贴的门神、屋子墙上贴的福字,和房檐门楣上挂的吊钱,一定都要在大年三十之前完成,才算是过年的样子。清末竹枝词里说:“扫室糊棚旧换新,家家户户贴宜春。”其中的“贴”字说的就是准备过年这样必需的程式。

另一方面,和过年的时候家里人不许动刀剪的民俗有关(还有不许扫地倒脏土等,都是防止不吉利的说法)。清时诗人查慎行有诗:“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刀剪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这里说的巧裁新罗,画彩描金,就包含有剪窗花,从此刀剪闲一月,后来改成到正月十五;再后来到破五;现在,已经彻底没有这个风俗了。

春联、门神、福字、窗花和吊钱,这五项过年之前之必备,我称之为过年五件套。和后来结婚时候一度流行的手表、自行车和大衣柜这三件套的说法相类似。只是,结婚三件套,早已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而过年这五件套,几百年过去了,至今依然风俗变化不大,除了吊钱如今在北京见到的少了,其余四种,仍然在过年前看许多人家在忙乎张罗。因为这是过年必备的庆祝仪式的硬件标准。可见,民俗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代代传承。

到正月十五灯节之前,再加上各家大门前挂上一盏红灯笼,就是过年必备的六件套。这六件套,全部都是红颜色,过年前后这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无论乡间,还是城市,到处是这样一片中国红,那才叫过年,是过年的色彩。如果说过年到处是这样红彤彤一片的海洋翻滚,那么,窗花是其中夺目的浪花簇拥。

过去的岁月里,年前要准备的这五件套,除了门神尉迟恭秦叔宝的形象复杂,要到外面买那种木刻现成的之外,其余四件,普通百姓人家,都是要自己动手做的。这和年三十晚上的那顿饺子必须得全家动手包一样,参与在过年的程式之中,才像是过年的样子。普通人家剪窗花,是和贴春联、挂吊钱,包括做门神、写福字一样,都只用普通的大红纸。各家都须到纸店里买大红纸。大红纸畅销得很。

……

流年似水,一晃又到春节。儿子的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了。他们跟爸爸新学会了剪纸,年前剪了一堆的窗花,比他们的爸爸当年剪得有章法多了。虽然人在国外,但两人准备春节前送给每个同学一个窗花,让他们那些外国同学也知道中国人过年贴的窗花是什么样子。视频通话的时候,我让他们两人先别忙着把窗花送同学,一人选出自己最得意的一个窗花,先送给我。今年贴在我家的窗上,他们和他们的窗花,陪我们老两口一起过年。